• 周易公众号
    • 周易APP下载

(每日一题)易学发展的“大衍筮法”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3-12-25 22:01:30

(每日一题)易学发展的“大衍筮法”

张延生:分析“大衍筮法”判断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摘要

通过对孔子所谓从周文王那里继承来的“大衍筮法”判断准确率与可能性的概率分析,来客观地了解与理解,为什么儒家要提出“不占而已矣”及“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以及另辟蹊径以理、传解经的筮理根源。为今后“易理学”及其“数理学”在“筮法”理性上的认知与确立,进行铺垫——使广大的人们能从易学发展的“卜”“筮”方法的理性根源上来了解与理解易学的科学性。

关键词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又九” 六 七 八 九 用九 用六 贞

由于从具体应用及实践判断的角度来看,所谓孔子所继沿的“大衍筮法”,对事物规律的表达与反映的准确率是很低的,故而才造成了广大的儒子们对这种筮法的否决——另辟“义理”的理性解释,来满足自己的无能为力条件下的虚妄。同时,为了提高后儒们的政治理性地位,后儒们很可能假借孔子及其门生们的名义,竟然带头来否定古代圣人们的“以卜筮者,尚其占”的“道行”,提出“善为易者不占”的观念,借以来掩盖自己占筮哲理与逻辑学方面的无能,同时也为在这个领域的无能表现,寻找到了抬高自己地位的借口。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从“义理”的“易传”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又九”这句话来分析。说明“大衍筮法”的提出,首先是以“五十”数为其筮法的最大“极限”数。而“五十”数对应的是风地观( )卦。按“杂卦传”对64卦总体卦义的理解与解释的总结,是“临观之意,或与或求”的判断结果。也就是说,“观”卦从其卦的总体卦象之义上来说,它是为了说明,这是个“有求于该数的表述规律,来解决人们的宿愿需求”的数。再由“其用四十又九”之数来看,“四十九”对应的是雷天大壮( )卦。“杂卦传”曰:“大壮,则止”。说明用这个数去寻找、代表或表述一切事物的规律,虽然它会受到上层及神圣人物的推崇,但终究因它表述的是“到此为止”、“发展到了头了”、“没有发展余地”的事物规律,故而它这种卜筮的表述功能,无论如何,也是到此就需为止的——没有任何发展余地和可能的了。这有可能也是因为孔子“老而学易”,并且对易数的变化不重视、不深入了解与认识,才导致的错误性承袭——注重(空间)几何卦形的(物、象)变化与表达功能和结果,忽视忽略易数的变化及表述与充实功能(因为只有46、47、48、49这4个有局限数理表述及统计学归纳功能的具有局限意义的数,按“大衍筮法”进行揲筮的(方法)话,才能保证最后能得到六、七、八、九这4个数的结果的获取),故而只能表述非常有限的事物状态、规律与关系等,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直接地统计、表述一切事物与之对应的全部状态、规律及关系等。这同时也是孔儒们,一直重视“形而上”的“人道”限制下的“德性”地修行,忽视并排斥“形而下”的“天地”的自然之道的意识与认识风水研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具体的数学及数理分析,可见吴文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一卷 上古到西汉”里,第四章“先秦古籍中的数学思想”的202页至207页,对“4、《周易》揲法”的具体数理分析一文。

再由其以六、七、八、九这4个数,为成卦、定卦、设卦、分析卦的基本基础数的事实,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许多变化道理。因为该4个数之内,“六”与“九”,是对应表示“变化”的“阴”与“阳”爻的,而“七”与“八”,则是对应表示“不变化”的“阳”与“阴”爻的。“六”与“八”,与“阴”爻对应,而“七”与“九”,则是与“阳”爻对应。按高亨先生及其他许多的易学著作人的探讨与分析,认为根据《系辞》中对“大衍筮法”的记述,其在推衍过程中,以上4个数出现的概率及其分布如下。

“六”的出现概率,为6.25%;

“七”的出现概率,为31.25%;

大衍筮法卦例_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_周易大衍筮法占卦

“八”的出现概率,为43.75%;

“九”的出现概率,为18.75%。

如果,以上各数出现的概率,的确是如此的话,那么:

其中,

“阴爻”出现的总概率为:“六”+“八”=6.25%+43.75%=50%;

“阳爻”出现的总概率为:“七”+“九”=31.25%+18.75%=50%。

如此看来,“阴”“阳”爻的变化与出现的总的概率,是既相同又对等的。

按该筮法规定,为“老变,少不变”。即“六、九”表示的是应变化的“变爻”,而“七、八”表示的是“不变”或“没能或不能变化”的“不变爻”。

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_大衍筮法卦例_周易大衍筮法占卦

不变的“七”、“八”两爻出现的(总)概率之和,为31.25%+43.75%=75%;

而变的“六”、“九”两爻出现的(总)概率之和,为6.25%+18.75%=25%。

也就是说,这种“大衍”占筮的方法,从整个64卦的全部爻的变化或不变化的总概率规律来分析,其出现“不变”爻的可能性,占75%,而出现“变”爻的可能性,仅占25%。这样的概率分布与比例,相应就保证了在占筮的过程中,只有1/4的“变爻”可能性出现,而绝大多数的3/4的爻,都是处于“不变化”的状态下(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卦中出现更多的多变爻的情况)。这是说,如果“变爻”出现的太多,就会影响到筮得的卦爻与《周易》爻辞间的直接唯一对应性答案的对应选择(虽然后易中宋朝有朱熹的多爻变化分析的判断规定,这很可能又是脱离实践总结的易儒的编撰性臆猜之说)。“变爻”多了,就很难确定应选择《周易》卦爻辞的哪个卦的哪个爻,与筮得的卦爻进行对应性理解或解释了。这应该是符合当初创制“大衍筮法”的逻辑需要的依据的。这也是“春秋”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只保留了(《左传》等)那么少的“卜筮”实例的原因。因为其百分之七十五的爻,都不能变化。也就是说,有可能所对应的百分之七十五的卦,都处于无变爻的“静”卦(《左传》、《国语》中“之八”的卦以及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变爻的卦)的情况下。故而也同时说明了,“大衍筮法”类的以“动爻”来对应确定针对某个易爻答案的获取,当是极其困难的。

由于这种筮法所对应成立的64卦中,每个卦,都会存在有一个爻、两个爻、三个爻、四个爻、五个爻、六个爻的变化的6种可能性和全部六个爻都不变的1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大衍筮”的全部过程中,共存在有7种可能出现的“变爻”规律与状态,而不仅仅是存在有(单)一个爻变化的可能性。即64卦中,没有爻变的64种;一个爻变的有6种;两个爻同时变的有15种;三个爻同时变的有20种;四个爻同时变的有15种;五个爻同时变的有6种;六个爻同时变的有2种。

以上筮得的这7种情况,下面分别予以探析。

①、一个爻都不变的情况。

一般被称作“静”卦(有人称之谓“盲卦”)。

说明提出判断的提问者,当前还没有什么真心想办或想解惑的意象与课题。这也就是《左传》《国语》中,所记述的那些对应于“得《泰》之八”、“得贞《屯》悔《豫》,皆八也”、“遇《艮》(?)之八”等“之八”的卦的规律特点。因为“八”对应的是“后天八卦”的艮(?)卦之数。“艮者,止也”。说明是静止、停止、无动向、“天命不应”之意。这也是“易传”中,“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对时间及其时序、时机、时势、时态、天时、时刻、时遇、“与时偕行”、“与时偕极”等重视“时”的思想的表述。

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_大衍筮法卦例_周易大衍筮法占卦

由于我们这里探讨和讨论的是《周易》64卦中,卦与六个爻之间的变化关系的规律,因为此64种没有爻变的卦的规律,已包含在了75%的“七”、“八”不变的变化规律之内了,所以我们在此讨论“九”、“六”的25%卦爻变化规律的问题时,是不包括这64种不变化的概率在内的。因此说:

它出现的概率,为0。即0%。

②、出现一个爻变化的情况。

在大量的“大衍筮法”的成卦过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说明求占者心目中,(至少)只有一件特别关注的求测想法或解惑课题。

同时,在我们由《周易》64卦的卦爻辞中,去寻找我们筮得的卦爻的对应的爻辞之意时,会发现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当我们的求测内容,与《周易》64卦的卦爻辞求测的内容一致时,所反映出的具体针对性的爻辞与因果关系,往往是非常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起码在“易经”卦爻辞被确立并成书之时,甚至以前,人们在用此“大衍筮法”占筮时,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与你当今求测的一样的事件,并且原因、结果与过程,也是完全一样的。越是大事,越是不能依某些人或个人的人为因素可以干扰或影响的事,越逃不出《易经》卦爻辞涵盖的规律与过程之中。大家可以在不断地实践中,得以认识。这里就不多议了。

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033。即3.3%。

③、出现两个爻同时变化的情况。

说明,起码在求测人的心目中,至少有两件所牵挂或决疑的事或想法及课题。

大衍筮法卦例_周易大衍筮法占卦_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

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2344。即23.44%。

④、出现三个爻同时变化的情况。

说明,起码在求测人的心目中,至少有三件所牵挂或决疑的事或想法及课题。

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3125。即31.25%。

⑤、出现四个爻同时变化的情况。

说明,起码在求测人的心目中,至少有四件所牵挂或决疑的事或想法及课题。

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2344。即23.44%。

⑥、出现五个爻同时变化的情况。

说明,起码在求测人的心目中,至少有五件所牵挂或决疑的事或想法及课题。

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033。即3.3%。

⑦、出现六个爻同时变化的情况。

说明,起码在求测人的心目中,至少有6件甚至以上所牵挂或决疑的事或想法及课题。

因为这种情况,所对应的只能是乾为天( )卦和坤为地( )卦该两卦。因为只有这两卦的卦爻,才能全部对应于“九”或“六”数的变化状态。其他各卦,都不可能出现或存在有卦爻全部对应于“九”、“六”的变化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周易》64卦中,只有“乾”与“坤”卦,才有“用九”、“用六”爻辞的原因。说实在点,“用九”、“用六”二爻辞,就是专为“乾”“坤”两卦的特殊(极限)变化而设作的爻辞。也是“乾坤易之门邪”、“乾坤”为《周易》64卦之首的原因之一。

只有当“乾”卦的6个爻都变化时,才采用“用九”的“见群龙,无首,吉”的爻辞予以理解和解释。说明你心目中所要决疑的事太多了,也分不出哪个事更重要(“无首”)了,不要再忧疑不决了,随便找一个想办的事去办,就行了。这是告诉人们,如何来选择处理多种且复杂性事物搅和在一起的原则和方法。

而“坤”卦6个爻都变时,便采用“用六”的“利永贞”爻辞予以理解和解释。由于“阴”爻及“坤”卦,均有虚、无、空、躲、藏、迷、迷失等义,又是“土生万物,万物归土”包罗万有的内涵,因此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去占卜(“永贞”嘛)来决疑和选择,才能保证不迷失方向和把握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与真实性。所以此处的“永贞”的“贞”,在“易经”成书及成书之前的年代里,决不是后来儒生们所发挥认为的那样,是“永远坚持正道”、“正固”等的“正”的意思,而是需要永久(不断)地“占卜”(决疑)的意思——说到底,《易经》中的“贞”字之义,原来就应是“占卜”、“卜筮”的意思。

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032。即3.2%。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64卦中“变爻”出现的总概率的可能性,只占25%。这些“变爻”的概率,包括以上后面6种类型中的所有的变化。而孔子及其门生们,想得到和解决的是“爻”所对应的惟一针对性答案的问题。只有一个爻的变化状态及全部爻都变化的状态,才能满足他们这种对应性需求的得以满足与解决。而这一个爻的变化出现的概率,由上②中,可以看到(每日一题)易学发展的“大衍筮法”,只有3.3%的可能性。总共全部的“变爻”,才占全部64卦总爻数的25%,而这里面,一个爻变化的可能性,又只占这25%的3.3%。故而25%×3.3%=0.825%。如果再加上⑦中6个爻都变化的两种可能性,即3.2%×25%=1.8%。则该“大衍筮法”的一个爻对应一个爻义的确定性答案的总概率,为0.825%+1.8%=2.625%。

也就是说,孔子及其儒生们所推崇的“大衍筮法”,所得到的与《周易》64卦的爻辞能一一对应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2.625的概率(可能性)。同时,也说明这种传统筮法,在数理理论方向上,是迷失的。我们大家胡蒙的概率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还有可能近乎50%呢,这百分之三左右的低准确对应性,怎么能达到或满足卜筮者答惑及解疑的需求呢?!故而孔子及其门生们,不得以,也只能放弃这种对应性解释的筮法,而去寻找其他对应解《易》的方法。从而只有靠人为的想象解释,来补充其针对性的不足。歪打正着,使其《周易》的解释学,走上了一条脱离实际的“形而上”的理性道路。自然,这也是对孔子及其门生对占筮解释无耐的一种补充思路。其间也包括以“义理”解卦及“以传解经”的方法。当然有可能,这也应是,儒生们为掩盖其“以卜筮者尚其占”圣人倡导的“道行”的无能,才虚构成为以“不占而已矣”及“善为易者不占”为借口的根源。同时也可以看出(每日一题)易学发展的“大衍筮法”,《帛书易》中,称孔子自己讲,其筮得“百占而七十当”的说法(见《帛易》“要”篇),虽然这种说法,与其吉、凶、悔、吝、好、坏等方面的易筮卦爻辞的总概率分布,是符合《周易》中卦爻辞里,这方面记述的“百之七十”之“吉”之类和“百之三十”的“不吉”之类的“七比三”的总概率数的分布关系,但是它仍然还应是个儒学中流行的一种不真实或不确切的说法。除非当时孔子所采用的筮法,是与“文王”、《左传》、《国语》以及《易传》中儒学所一贯大为宣扬的“蓍草法”、“大衍蓍法”的传统筮法不同而又较其更简单明了的筮法。可是这种推断,又是个缺少更多历史事实依据的推断。从中,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如何用易经给自己算一卦大衍筮法,当时孔子及其之后的门生们,对“卜筮”及其判断结果及效率的重视,以及他们对待“卜筮”认识的矛盾心理——当与后世儒家以“义理”解《易》的思路不合。这可能也是《帛书易》中,没有收录“大衍筮法”内容的原因之一——没有收录,不能说明收录者,就一定是反对“卜筮”而重“义理”的。也可能当时正处于汉朝“爻辰法”、“纳甲法”等筮法,对古代“大衍筮法”以爻解卦的补充及完善或冲击的时期,或者是这些“筮法”以及“以爻解卦”的多种方法,正处于推广与盛行的时期——还未形成为(官方)统一的普适性“筮法”阶段。这些方法,远比“大衍筮法”的判断准确性与针对性强的多,故而作(帛)“易”者,无意去收录之。

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易传》中许多有关对以“爻”解卦方法及爻、爻位、爻象、爻数等的感受与论述(至少包括“系辞”大部分;“文言”的“乾”部分;“象传”的“小象”部分;“说卦”中“六画成卦、成章”部分等),应最早是春秋之后的战国后期(虽然据刘玉建先生研究认为:子夏比孔子小44岁,又是孔子的高徒之一。而《子夏易传》中有“当位”、“相应”、“消息”、“六日七分”、“七十二侯”、“互卦”及“逸象”等释爻或释卦之义的方法),以及汉朝“爻辰法”(纳支法)、“纳甲法”(此两种方法,在京房易学、郑玄易学中,均有所论述与运用)等“以爻”解义的筮法普及并得以广泛应用后的作品。这些与“爻”有关的论述,不应是公元前502年左右至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时(史称孔子“五十而学易”,正是此历史阶段),该时期广为流传并被认定的“以卦解释”的孔子所应有的论述与观点。因此,为了能确认清楚易学发展各个时期的思想发展变化的真面目,离开了对当时的筮法及其主流数术方法流行的探讨与研究,是很难掌握其确切性“易理”及“义理”思想的。这自然也是后来独尊飘忽的“形而上”的儒学“义理”派中理论脱离自然实际的成果与作品的最大弊病。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无极是太极吗?“太极”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来的是孔子

无极是太极吗?“太极”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来的是孔子

无极是太极吗?那么,从概念上说,太极和无极可能是一种意思,但实际上太极与无极完全不同,为什么?因此,无极与太极之别,亦同为道,无极之道,而太极指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的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当你看到统一的一面是无极可以是太极,当你看到对立的一面时,无极却不是太极。

孔子读《易》、《益》,喟然而叹

孔子读《易》、《益》,喟然而叹

’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损》和《益》,是《易经》中的卦名,损卦和益卦。读到损、益两个卦的时候,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损卦的“损”是减损的意思。

历史上的今天——程朱理学与孔子的关系

历史上的今天——程朱理学与孔子的关系

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山火贲,下卦为火,表示文化。上卦为山,表阻隔。①《彖传》解释: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妻子装点丈夫)②上下卦组合画面意思:山下有朵美丽的花,花装饰了大山。火雷噬嗑和山火贲,旋转180°,就会变成对方,这叫互为综卦。分,刚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

风水堂:铁板神数的扣入法

风水堂:铁板神数的扣入法

凡是研究易学的易友,无不对神数心神向往,又爱又恨,近几天通过对卦数相变的参悟,八卦五音十二律,声音唱合的理解,音韵切法以及卦象扣入法的勤加琢磨,悟到铁板神数的几点用法,先试着推演几条条纹,不知是否如传说中的那么精确。

教你如何找到生辰八字对应幸运数字12幸运命局

教你如何找到生辰八字对应幸运数字12幸运命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运数字,而每个人的幸运数字都是与自身的生辰八字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测算生辰八字幸运数字呢?生辰八字算命测幸运数字教你如何找到生辰八字对应幸运数字怎么从生辰八字算命幸运数字生辰八字测算幸运数字生辰八字算命十二生肖的幸运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