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公众号
    • 周易APP下载

中医的起源与作用(二)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2-12-11 18:06:40

中医的起源与作用(二)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读去声,“中(zhòng)”。“中医”即指中等水平的医生。

而名词性的“中医”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给中国医学起名为中医,以方便区别中西医。1936年中医的起源与作用(二),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二字。

关于中医的起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以下是几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医源于巫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当时的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仍较低中医的起源与作用(二),根本不能客观的认识和掌控风雨雷电、疾病灾害等种种现象,于是将其神化,内心寄予崇拜之念和迷信之心。同时,此阶段有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管理祭祀与祈祷的巫。巫往往具有一些医学知识,常常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职责。巫在给人们治疗疾病或者解除痛苦时,或者施行巫术,或者用以医药,或者医巫并用。

第二种观点:医源于圣

燧人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阐明百病之理、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径》阐发医理、仲景著《伤寒论》等等。

医源于圣,实属夸大。我国古代圣人创造医学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人们群体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医药经验的积累以及贡献,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突出作用。

第三种观点:医源于动物本能

出于生存本能,动物也有医疗行为。熊吃菖蒲叶治疗胃病,乌龟用薄荷解蛇毒,在热带丛林中的猿猴冷得发抖时会去啃食金鸡纳树皮,雉被鹰伤以地黄叶帖之......

同样的,最初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自然也保留了动物自疗本能。因此,有人说人类保护自身生命的本能是医药起源的最原始动力是很自然而然的。

但是上述三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中医的起源是来自易经吗,现在较为正统的观点则认为:中医药的起源是出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

早期的人类衣食住行都十分粗糙,常常会因为误食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为了保护自己中医的起源是来自易经吗,人们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经验积累,分析和总结出哪些东西吃了会使人生病,哪些植物吃了可以缓解或者解除痛苦。之后,人们又通过生产劳动、生活实践获得了更多的医疗知识。因为实践劳动,人们才逐步获得了可用于治疗的砭石、骨针等,认识到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性能,才能获得更多的医疗知识。

以上所述,只是简单的罗列了一些观点,中医的起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过程。对于进一步深究中医的起源,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的学习与理解。因此中医的起源是来自易经吗,有兴趣者可以自我研究,发起商讨,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六爻预测:精准解读人生,助力中医、易学与传统文化爱好者

六爻预测:精准解读人生,助力中医、易学与传统文化爱好者

并运用四个案例,分别从疾病预测、失物找寻、财务预测、感情分析等方面,展现六爻预测的精准性。六爻预测发展简史六爻法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预测任何的事情。六爻预测案例分析

倪师视频教程和纸质版书籍免费领取,传承中医,感恩师恩

倪师视频教程和纸质版书籍免费领取,传承中医,感恩师恩

最近很多家人朋友在后台留言想要倪师的视频教程和纸质版书籍,今天一次性整理好了,发给大家。一.倪师高清带字幕视频领取方式手机APP下载一个(百度网盘APP)进入我们的学习群,获取倪师全部高清视频学习资料。三.团购活动—倪师全套纸质版书籍这里有最全的(倪海厦老师所有文字教程书籍)

中医

12-11

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以道家道法自然、重德修身、贵性养命为根本理论基础,是道家修炼理论在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等方面的一个具体体现。上医也称圣医,指天人合一者,用道(本源的智慧)治病;中医用法治病;下医用术治病。

融华夏千年智慧,阅中医养生大典别关掉你的肾精之气

融华夏千年智慧,阅中医养生大典别关掉你的肾精之气

Q1:易经养生法的内容简介Q2:易经养生法的作者简介杨力,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Q4:易经养生法的目录日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法Q5:八卦的观察对象中包括了天地万象,那么易经八卦与中医养生之道有怎样的关系?阴阳五行再外展就是八卦,八卦也是中医学的一个最重要工具,尤其是“文王八卦”。

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

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

这套重刊有经典著作,有诊断类著作,有基础通识著作,还有临床各科著作、养生类著作和方药类著作,尤其是里面的医案,希望大家读经典,除了读原著外,要多读医案,医案要联系经典,结合自己临证,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