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公众号
    • 周易APP下载

从水的哲学看太极拳理——无极生太极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2-06-18 19:01:04

从水的哲学看太极拳理——无极生太极

所谓“无极”就是一种混元的先天状态,这种状态不分阴阳,没有雌雄,无形无相,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太极生于无极,认为无极的混元状态一动,就分出了阴阳,也就形成的太极。

无极生太极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无极太极_zjl

这就好比水,水原始的状态是无极,但是它遇到热就生成蒸汽,遇到寒冷就成冰。我们练拳时也是这样,当你松静站立,无思无虑时,就是处于一种无极状态。在这种虚静的无极状态之中,你能体察到身体内部气机的萌动,这时遇到外界的来力,你的思虑一动,内意和外形动作就产生了,就分了阴阳、虚实。阴阳虚实不断转换,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循环往复无极生太极,滔滔不绝,就形成世上万物的不断繁衍变化和新陈代谢;在太极拳上,也就形成了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套路演练和推手练习形式。这就是太极拳“无极生太极”的具体体现。

无极生太极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无极太极_zjl

太极拳是以易理为拳理的,它反映的道理,不仅仅是练拳,在为人处世、人生修养等方面,也都是这个道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到有。在无的状态下,没有思虑,万物皆空;有了思虑,心念一动,万物就开始生发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繁衍,生生不息。练拳也是如此。太极拳要求在练习之前要放松,入静,排除杂念,无思无虑。当身体充分入静之后,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思想中有了拳的意识,肢体就会随之而动,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以至于变化出繁复的、变化多端的拳式动作。

无极太极_zjl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无极生太极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用这种“无极生太极”的原理指导练拳实践呢?首先,我们要注意预备式这个动作。这时的松静站立、无思无虑、没有杂念,其实就是无极状态。然后,开始在意识的带领下运行太极拳的动作,每一个拳势动作都是在这种安静、平和的状态下运行,而意识、劲力的虚实变化则是不断地进行着的,动作在开合变化,身体在动静转换,内意也在不断地进行“有”和“无”的变化。所谓的“无”和“有”,实际是一种心意、想法。太极拳是一种意念拳,它的一切动作的来源都是思想意识,先有思想意识无极生太极,才有外形动作。先想后做,以心行气,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是一种能量。有了意念,就能支配内气,就产生了动力。这个动力就推动你的肢体进行各种拳术动作。内气是随着意念而运行的,所谓以气运身,气到力到。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念支配内气运行,内气带动肢体运动,所以,太极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

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_无极太极_zjl_无极生太极

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肢体,一个是精神。精神就是神意、意念,它支配着肢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是一个整体的链条,是个圆运动,所谓的圆运动就是从无(无思无虑的无极状态)开始,这是运动的根,然后到有(太极两仪状态),最后复归无极,这就是所谓的“根起根落”,体现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哲理。太极拳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起于意,源于无。这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以心意为主,外形从之。如果把内气看作是阴,外形看作是阳,内和外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极生太极”就是讲这个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阴阳的变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练拳时,心意和外形永远是一对矛盾,不可分离,对立而又统一。比如,我们的肢体向前发力,却要有向后的内意,这就像枪弹出膛要有后坐力一样。这种矛盾的形成,就是太极阴阳理论的体现。

无极生太极_无极太极_zjl_太极梅墨生写的太极书

事物从“无”到“有”。无,就是有的开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阴极时,一阳生起,阳长阴消;到阳极时,一阴又生起。我们练拳也是这样,比如劲力的蓄发,蓄劲为阴,发劲为阳。劲蓄足时是为阴极,马上转为发放;劲力发足时是为阳极,马上又转为收。我们在推手时,往往是不等对方的劲力出来,而截其劲力的根,使其不能出来。如果对方劲力出来了,则要顺其势,让其运行到极限,它自然就会回去。练拳是这个规律,做人做事也是这个规律,就是要“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要循自然规律而动,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行动。所以,太极拳讲究合乎自然,伺机而动。

太极拳之所以慢,是由于用意念导引气血、肢体的运行,是按照气血的运行规律而运动,要意到、气到、劲到。如果意和气没有到,动作劲力也不能到。许多人练拳不注意这一点,意气没到位,劲力也就没到位。我们打拳时,意气力的运动,是按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规律运动,内气在意念的指导下从丹田运行无极生太极,充盈四肢百骸,然后复归丹田——这就是从无极开始,分阴阳而太极,以至于两仪、四象、八卦,最后复归无极。与对方接手时,也是这个规律。第一层功夫是看对方劲力的根,根动才能梢动。人的劲力有根节、中节和梢节,一般接对方的根节和中节,不要接梢节。第二层功夫是看对方的眼神。眼神无意念时是无极,眼神一动,就是太极,从中就能看出对方的意图。我们练拳时,也要注意眼神,要眼到手到。有些人练拳,眼没到,手就到了,这是不符合拳理的。神意动,才能劲力动。观察对方的眼神,比看对方的劲力的根又提高了一步。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看对方的心,也就是能看透对方的心意,不等他有表现,就控制住他。拳论说“彼微动,己先动”。微动不是根动,而是意动、心动。你能察微知著,用自己的心捕捉对方的心,对方的心意一动,就已完全洞察。只有处于宁静如水的无极状态,你才能察微知著,感触到对方心意的变化,从而无极生太极,顺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只有察微知著,感觉到外界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才能舍己从人,掌握主动。

总之,太极理论是人生的一个大的哲理,也是宇宙万物的变化之理,其根本原则就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遵循水的哲学。水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它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走,随方就圆,逢山绕山,顺势而下;水总是处于下方,不争高低,却能不断积蓄能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做事、练拳,能遵循这个道理,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极生太极”,也是讲一个变化,是与时俱进,就是因时而变。为人处世要与时俱进,练拳也要根据肢体的运动规律而变化,这样才能健身;技击时,根据对方的运动规律进行变化,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太极拳是心意功夫,是要动脑子的。用太极哲理指导练拳,才能获得太极功夫。用太极哲理指导你的人生,就能提高你的修养。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太极拳必须先要提及“无极”,无极母体!

太极拳必须先要提及“无极”,无极母体!

无极而太极的真实含义讨论太极拳必须先要提及“无极”,因为无极是练太极拳有素者打拳时要先进入的一种身心状态。我们再看看陈鑫对太极的论述:“太极者,生于无极也。无极、太极和虚灵这几个问题都是就入静状态而言的。

太极拳无极气功与太极有什么关系?

太极拳无极气功与太极有什么关系?

太极拳之无极气功四句诀为什么练太极拳还要练无极气功?所以我们练太极拳也要练无极气功。三、太极拳的气功四句诀与练功方法以上这四句诀中头三句是静养练习无极气功,后面一句是练习太极内功与发劲。

太极拳博大精深,始于何时尚有不同看法?

太极拳博大精深,始于何时尚有不同看法?

”太极拳的名言及拳谚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它们是智慧的结晶,这些名言及拳谚集健身、养生、技击于一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太极拳名言及拳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且语出多内容十分丰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

太极拳

06-18

正雷太极书院暨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特邀原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

正雷太极书院暨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特邀原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

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的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应用。第六、太极学说与传统学说的逐步融合,河洛、易经、八卦、阴阳、五行;2进制、5、6、8、10、12等数字周期;有机融合,无限覆盖。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先构建一张平面的静态图。一张太极图由半圆和圆,黑色和白色共同组成。使太极图不断旋转想使圆不断的旋转,那么就要分析,在圆旋转的过程中,半圆弧变化的规律,圆心的坐标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