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为教育人作了条分缕析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3-11-16 10:06:05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为教育人作了条分缕析
身为教师,总会自问或被问的问题是:你的课堂设计专业吗?
然而课堂的专业表现在哪里?如何抵达?什么课堂才是专业的课堂?不同的人回答见仁见智。
要理清这些问题,只有回到其背后的教育底层逻辑。今天,卢志文校长就关于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为教育人作了条分缕析的梳理,我们一起来看。
一、教学需要模式吗?这与“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卢志文:需要。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这里“模式”就是结构,其作用在于“保底”。
课堂教学的效果常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通过结构,就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稳定实现。
“教无定法”,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单独抽取出这一句有很强的误导性。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的过程。“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这样看来,这两者并无矛盾。
“无定法”是以“有法”作基础的。这个“法”,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其组合,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课堂模式,便是课堂教学中那些稳定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条件,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这和“教无定法”的含义是一致的。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
两者如何统一?“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
二、课堂教学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
卢志文:这个问题探讨的是教学属性是科学还是艺术。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或者说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晶,是人类知识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分别代表着两极——
科学,运用逻辑思维,彰显理性的力量,有规定的程序可以遵循,能够重复,可以积累性超越,是一种逻辑性创造;
艺术,运用形象思维,展现感性的魅力,无规定的程序可以遵循,不能重复,难以积累性超越,是一种灵感性创造。
教育是科学,教学有技术,但同时还都有艺术的属性。正因为如此,教学的真谛才显得高深莫测,难以捉摸。
为便于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加入这几个词:技术、技能和技艺。给这几个词语排个队,如下:
科 学 → 技术 → 技能 → 技艺 → 艺术
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方法。技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能力;技艺,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明白这些定位,我们可以更好把握教学的属性。
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和研究教学的深度不够,人们更容易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科学成分、技术成分被遮蔽。以艺术为借口,我们掩盖了自己太多的“无知”和“无所作为”。
真正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教学有规律可循。科学的教学思想,系统的学科知识,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普遍的认知规律,共同的心理基础,序列化的智力培养和智能训练,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教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鲜明的审美性,有相对的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选用具有灵活性……教学中的诸多变量,决定了教学的艺术特质。而这些艺术性,又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很多人觉得“于无序之中见有序,于有序之中显自由”,这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必须承认,这个结论虽然正确但无用,人们知道但做不到。
我给出的路径是,一切从科学出发,一步一个台阶地向纵深走去,原来艺术在科学的极处!现在,我们最缺的恰恰是科学的态度。
三、“理想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理想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卢志文:我理解的理想课堂应当有如下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理想课堂的不二标准。教导孩子但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给孩子规范但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孩子。
理想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
“新教育实验”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评判课堂的具体指标。
至于“高效课堂”,我以为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标达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
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高效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四、理想课堂的“结构保底”,如何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相切合?
卢志文:我们认为“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是孩子素质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学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个体素质。《学习的革命》上有这样一句话: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你能保持的唯一竞争优势。但,不同的教师个体和学校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为教育人作了条分缕析,对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在认识上有差异。
第二周易老师梦想课堂,表达能力。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的书面表达普遍得到重视,但是语言表达却不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校长、每一所学校都重视的。让所有的孩子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用得体的语言去做恰当的表达,这样的素质才是我们需要的。
第三,合作交往能力。理想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打通孩子间多元联系的渠道。在小组中周易老师梦想课堂,一定会遇到合作与竞争周易老师梦想课堂,遇到民主与法制,遇到抗争与妥协。这构成了一种课堂生态,跟我们社会生活的生态其实是一样的。
第四,自主发展能力。新的课堂结构体系,强调孩子的自主性:自主规划、自主反思、自主矫正、自主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孩子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
理想课堂的打造,是一种纲举目张的过程。它解决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解决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解决了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冲突,解决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也解决了优秀教师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制约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境。
五、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有怎样的结构?
卢志文: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一刻也没停止过。杜威有“五步设计教学法”,赫尔巴特有“四段教学法”,魏书生有“六步教学法”, 夏洛特·丹尼尔森提出“教学框架”,洋思有“先学后教”,杜郎口有“课堂展示”……这些都是人们对教学模式探索的丰硕成果。
然而,必须承认,在这一进程中,人们也不自觉地进入另一个悖论。当层出不穷的各种教学法、课堂模式,多到泛滥成灾的时候,人们实际上又走回到了老路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式和教法,实际上仍然是高度个性化的、零散的教学经验的杂陈,只不过换了一个包装而已。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课堂基本结构模型。这样,演绎课堂、描述课堂、反思课堂、交流课堂有一个基本的话语平台。
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包括三个板块八个环节:
A1教师编制学案(教师课前编制学生自学导航地图——学案)
A2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课前在导航地图引导下的定向自学——完成学案)
B1课上目标重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维目标指引下的三类学习目标的明示重温)
B2组内互查互助(小组单位,组内互检、对学、研讨、互助)
B3分工群学探究(随机分工,均等机会,群学攻关,合作探究)
B4小组当堂展示(小组代表,面向全班,讲解展示,学生有效互动,教师高效点拨)
C1反馈小结升华(精短练习反馈,总结点评,画龙点睛)
C2课后自学指导(延伸课后,形成循环)
ABC分别对应“课前”“课中”“课末”三个板块。课前2个环节,课中4个环节,课末2个环节,共8个基本环节。
这个基本的教学框架,表面上看也许平淡之极,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然而,大道行简,教与学的核心原理和关键技术,已融入其中。
从学生角度看,框架规定了学习者在其中的活动主轴:自学—交流—展示。这不是简单的“先学后教”而是学生课前独立自学,课上同伴互助,研讨交流,再展示应用,讲解示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研讨、应用”的过程。
从教师角度看,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设定了教师的工作中心是围绕“学”,教师要从研究如何做演员变为研究怎样做导演。
从时空角度看,有效教学框架把“课前—课上—课后”,亦即“课内”“课外”整体设计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为教育人作了条分缕析,形成循环。将课堂变成孩子学习生活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是课堂的延伸,也是生活的拓展。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新教育的核心追求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自然无分课堂内外。
从组织形态看,这个教学框架,设定并发挥了“小组”的关键作用。让教室里师生之间“一对多”的单一形态,变得异常丰富: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多对一。这种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多维互动,所演绎的复杂关系,使“课堂生态”与“社会生态”高度切合。为孩子更好的“社会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六、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中的关键环节,您认为有哪些?
卢志文:教学目标的界定、导学案的编制、学习小组的建构、课堂现场组织、学生分组展示,教师点拨与评价等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而导学案的编制、课堂现场组织、教师点拨与评价,则是这些关键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七、如何设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卢志文:一堂课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复杂的教学问题。虽然,教育目的只能涌现、形成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应该、也能够、且必须获得清晰界定的。
首先在对目标内涵的理解上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的羁绊:
“知识”,视域要拓展,要突破客观认识论的知识观,尊重公共知识与个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确定性知识与不确定性知识各自的价值与意义。
“技能”,不能仅限于认知,还应包括表达交流、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实验实践、创新创造、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等。
“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
“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但不是割裂的。它们互相促进,有机统一,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
因此,落实三维目标,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和融合贯通。
“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服务于“方法”的习得与训练。
三维目标之间既各有侧重、各有向度,又相互凭借、相互促进,并且互为目的、互为前提。
任何学科的教学目标都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三个层级构成了学科教学的目标体系。
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要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方法”之中;把笼统、抽象、宽泛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对三维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和“统合”;要理清三维目标在学科中的逻辑层次和相互关系,把握其纵向开掘的深度和横向拓展的广度,实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操作化。
八、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统合”,形成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卢志文: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学目标显然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而存在。简单照搬三维目标的表述,给每一个具体课堂设定教学目标,显然也是行不通的。
这方面,理想课堂从“构建有效教学框架”角度有三个具体的建议——
1. 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在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中,有“课上目标重温”环节。因为,在导学案中已经设有“学习目标”栏目,学生按导学案提供的自学路线图,完成课前自学,是在“学习目标”指引下进行的,课上,教师再一次“明示目标”,对学生而言,显然是一种“重温”。不过这种“重温”,非常有必要,它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了目标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角度的表述,“学习目标”则完全是从学生视角出发的,虽一字之差,意义不同。
2. 对“学习目标”进行分类
我们把“学习目标”分成三类:
A类目标:基础性、阶梯性目标;
B类目标:核心目标、重点目标;
C类目标:附着性、延伸性目标。
显然,这里的三类目标和三维目标并不是一回事。
3. 将三维目标具体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操作化
我们将学习目标分为三类:
A类目标:基础性、阶梯性目标。这是指那些为核心目标搭设阶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那些为达成核心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障碍性知识与技能。这类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必要性,但并不一定要耗时很多。
B类目标:核心目标、重点目标。这是指围绕学科重点、教材重点、单元重点,课文重点,具体到本节课,学生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重点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和必要的过程体验。这类目标的达成,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障。
C类目标:附着性、延伸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属此类目标。达成目标并不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关键在于“附着”“延伸”的合理、得体、巧妙和无痕,不生硬,不牵强,不游离。
很显然,三维目标,是维度上的分类,强调了目标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三类目标,则是层次上的分类强调了目标的层次性和独特性,是为了便于具体落实而对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并从教师“教”的角度,转换为学生“学”的角度。两者,并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是服务于不同的需要。
这也是为了让教师更清晰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与任务,不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育目的”,简单沿袭搬用作具体的“学习目标”,或者,直接把所要考试的内容指定为“学习目标”,使教学在理想课堂的幌子下,重新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
九、什么是导学案?和过去的教案是什么关系?
卢志文:显然,导学案由教师编制,其使用对象却是学生,这和过去的教案不同。教案,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是教师编制的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教学路线图。
导学案,则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是教师编制的供学生使用的导学路线图。两者的视角不同:教案,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导学案则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实践中,我们探索使用的“导学案”,实际上是一种集“学案”“导案”“测案”和“教案”四案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案。
“学案”:核心词是“学”,解决学生自觉认知和构架知识的问题。
“导案”:核心词是“习”,解决学生自主训练和建构技能的问题。
“测案”:核心词是“用”,解决学生自发成长和开发情智的问题。
“教案”:这里的学案、导案和测案,合起来本质上就是一种“教案”。因为,它们都是教师编制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和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相区别,也为了更直观形象地表达其中的视角变化和实际内涵,我们宁愿用“导学案”去给这个“四案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案命名。
“导学案”代替“教案”,彻底改变了“教师讲课是为了被动完成任务”的状况,真正实现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建构,以学生的智能和情能发展为中心,去进行主动性、针对性、高效率的教学、辅导和开发。
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学、学习、作业、测验等的被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觉学习(知识)、自主训练(技能)、自发成长(情智),真正变“被动”为“主动”。
做到这一点,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动力机制。“教”与“学”的效率、效果以及可持续性,均得到根本保证,并产生令人惊叹的倍增效应。
以“导学案”为抓手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构建,其实质是——
为学生搭建集学案、导案、测案于一体的自主学习平台和载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利用目标制导、课本、同学、老师、网络等资源,进行自觉、自主、自发地交流、探究、学习、训练和成长;
变文本式学习和教学为文本为底、应用为助、探究为本的学习和教学;
变“计划分配式的供货站”为“自主选择式的超市”,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使教、学、训练和开发实现一体化、通用化、程序化,变得可见、可检、可控,教学成果的分享、传播和推广,也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可以更好地发挥集群、集智、积累效应,骨干教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教研力量得以充分彰显,年段累积效应更加突出。
十、从课堂视角说,您认为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卢志文: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并不相同。不过,无论差异有多大,其中总有一些基本标准是恒常不变的:师爱、负责、专业、智慧……
好教师应该具备“四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好教师,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
好教师还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由知识贩子回归知识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曾经做过关于“优秀教师的个性品质”的广泛调查,以下9条作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个性品质,被广泛认同。它们是——
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广;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
十一、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并重组自己的素质结构?
卢志文:时代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适应角色的转换并重组自己的素质结构。
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并不虚空,清晰可感——
由“权威”向“平等”转变,变“评判”为“评议”;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压力”为“给动力” ;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教师不可能成为永远的“先知者”,很多时候需要和孩子一道学习,成为共同的“求知者”;
由“工程师”向“教练”转变,教师是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教育的过程,是开发、唤醒、激励的过程,而不是按预设图纸机械加工的过程;
由“知者”向“识者”转变,“识”比“知”更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之外的能力、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被重视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由“背桶人”向“挖井人”转变,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转移的过程,而是共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不是背桶人,学生也不是敞口杯,他们都是掘井者;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教师作为孩子唯一知识源的地位一去不复返,孩子们的知识源非常丰富,教师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急剧增加。
教师角色转换的背后,是其素质结构的重新构建。除传统的要求之外,教师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搜索加工能力、创新能力、判别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变得更加重要,此外,大爱情怀、全球视野、民主法制意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等周易专业网,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任何人都无法逾越。
十二、理想课堂需要建立怎样的学生观?
卢志文:“自主”是最高境界的尊重;“自学”是最高境界的教学;“自律”是最高境界的德育;“自治”是最高境界的管理。
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自学”是体验最深刻的学习方式,是策略最精准的学习选择。
“自律,”理想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取决学生”的改革。它的出发点是“信任学生”。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提升成绩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赢得尊重的同时拥有尊严。
“自治”,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自己,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永远是自己在学,他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永远是自己教自己,他才是自己的老师;学习必须经由自己才能完成,他才是学习的通道、途径和载体。
十三、理想课堂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卢志文: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简单线性关系。理想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递;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
他们的角色可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信息是多元多向传递的,教学影响也是多元多重的——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再到“兵带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强兵”;最终到“兵教官”“官教官”(教师在学生触发下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理想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理想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理想课堂告诉我们,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理想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理想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理想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十四、理想课堂应秉持怎样的教育质量观?
卢志文:鲁洁曾说过:“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导人以为何而生存的教育”。理想课堂,秉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至少应该包含三重含义: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
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这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指标,是考试可以全面测量的;
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是衡量学生发展能力的指标,是考试难以全面测量的;
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这是衡量学生生命状态的指标,是考试根本无法测量的。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奠基,具有当下和未来的统一性。孩子今天的“学习”“发展”和“幸福”,是未来“学习”“发展”“幸福”的基础和前提。教育不是“准备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坚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饱满的求知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品质、雄厚的发展潜力、强大的生存能力、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体魄人格……不可能每个孩子都面面俱到,但对于任何一个真实的生命,又有哪一项是可以放弃不要的呢?
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求同步的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我想这应该是教育质量最基本的底线。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周易魔法课堂 未来魔法校学生端
#未来魔法校学生端截图#未来魔法校学生端简介未来魔法校app是一款为中小型学生打造的极致互动交流课堂app,选用独创的爽师直播间教育理念和更多互动具体内容全新的教学策略,结合环境最强s级师资队伍让您的孩子享有比较好的课外辅导,无需任何指导课堂教学,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立即下载吧!未来魔法校学生端介绍未
11-16
周易老师梦想课堂 高青四中校歌》梦想升起的地方
高青四中校歌其内容构成大致有:核心理念、学校战略定位、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学校使命、校训、办学要略、管理原则、教育理念(德育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品牌主题、服务理念、质量理念、学校口号、学校宣言、师生誓词等。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教育,校园应该是和谐的家园。作为老师既要有广博的学问,又要时刻注意
八字从强格实例解析:小明的性格特点与事业运势
八字从强格的实例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字从强格的实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八字命理。通过对小明八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典型的八字从强格的实例。2、戊土八字实例详解:戊土八字实例详解——命理知识的奥秘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详细分析戊土的特点及其影响。
杨振宁谈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神秘国学经典引发广泛反响
杨振宁曾经在由海内外横跨各界的代表组成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发表了一篇关于《周易》的演讲,杨振宁在演讲中分析了《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有所影响,身为物理学家的他对《周易》这样一本带有“哲学”色彩的国学经典的解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归妹卦三爻动详解:小周后嫁李后主,品行不端耽误自己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六三”,阴爻阳位不正,无才无德,十分轻佻。这一爻是说,品行不端,就会把自己耽误了。归妹卦三爻动详解:小周后嫁李后主六三:归妹以须,反知以姊。【爻解】此为归妹卦的第三爻。《象传》说:“归妹以须,未当也。◎归妹卦三爻动详解: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