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公众号
    • 周易APP下载

太极拳跟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3-05-13 19:06:40

太极拳跟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

太极生二仪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梅墨生太极桩

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梅墨生太极桩_太极生二仪

在智能气功的功法渊源中,太极拳占了很大比例。智能气功继承了太极拳里边的很多好东西。太极拳的要求和智能功动功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如我们讲的身形的动、静态要求,有的和太极拳完全一致,有的基本一致。我们加练太极拳后就会更加丰富、充实我们练动功的内容。如,智能动功里边缺步伐,仅五元庄里边有个往前迈步的悠悠鹤步,所以练智能功的人不会走步。而简化太极拳里边就有步,如云手是横着走的,搂膝拗步是往前进的,倒卷肱是退着走的。另外练智能功要主动运用意识,练拳术也必须用意识。过去讲,练时身旁若有人。因为拳术有体有用,姿式是体,它的攻、防含义是用,用意念想每一招每一式是干什么的,这也是主动用意识,和智能功的练功内容是一致的。练拳就得结合着用去想,否则就没意义了。

梅墨生太极桩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太极生二仪

以上从煅炼的基本要求来讲,太极拳跟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另外从理论基础来讲,太极拳也和智能功有渊源关系。太极拳本身立论于太极。儒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医学讲太虚廖阔,肇基化元,五运七星,然后生成万物……这些都是古典的整体观。应该说气功里边早就有太极这个观点。宋朝周敦颐创太极学说,以后慢慢发展成为理气学说。实际从气功来讲,太极就是气,即元气。宋明理学家们虽然也练功,但练得不深,体会不够。他们只是讲无极是理,太极是气,不清楚气和理的真正关系。从宋朝之后理气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后医学以及一部分气功都把理气学说作为它们的立论基础。而我们智能气功的混元气理论也继承了传统的元气学说、道的学说。传统气功也好,真正的太极也好,用太极理论来指导练功基本就讲圆和空。

好多门派讲,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是阳,地是阴,一说天地就是个阴阳,阴阳合在一起成为太极。太极无非是个圈,这个圈从外边看是圆的,有形的,从里边看是空的。从理气学说来讲,太极化成气。而气功和拳术一讲太极就是气,这个气就是个圆。这个圆形是实的,里边是虚的,所以太极是圆和空。但又不能这样去理解真正的太极,这样理解就把它歪曲了。这个圆有形,说它是实的,可又实在哪呢?实在有形的东西,有形而不实,有形而虚,实而虚。里边这个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空无的空,它是气太极生二仪,气是虚而实的。

所以太极一虚一实,虚实交映,它里边在起作用。太极本身就讲气,如果气有形体,就是个圆的。圆很活泼,很好动,方的就不好动。方的一推推不动,圆的一碰就动。所以太极非常好(读三声)动,不好(读三声)静。另外圆体积大,能容东西。大家要注意,太极这个圆不是一个平面的圆,而是一个球体的圆,任何太极都是一个圆球。圆球周围有个边,有个边就是太极。球里边有气,气就是里边虚的东西。太极是无形无象的,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古人讲太极是元气,智能功就说它是混元气。

古人运用太极,尤其从拳术上来讲,就是体会(圆圈)边上那个实,实而不实,实而空太极生二仪,(圆圈)里边这个虚、空才是真正的实。外边这个圈叫空。空和实两者交替变化就是太极的妙用。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东西。我们一动作,那个圆是太极,这个太极是有形的,它要虚,一绷劲(实)就坏了。它里边这个气是实,气得充斥着。练太极拳总得想着这个气才行。太极拳就是通过形体来练气的。如果练太极不练气,那是柔软体操,不是拳。太极本身就是圆空法生,虚实变化,空能容能变,圆和空要生化,变化。从古人的理气学说来讲,无极就是理(道理),理能生出气,虚和实要这样起变化。智能功理论讲混元气无形无象,在人体里边开、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极不这么讲,它讲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变等,以此指导拳,则是动静、开合、虚实、屈伸、升降等,通过练太极拳的动作就能练出气。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把太极拳的指导理论——太极论,

太极生二仪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_梅墨生太极桩

仅作上述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传统拳术都符合上述阴阳变化的要求。太极拳除了注重太极即元气这一点外太极生二仪,更注意阴阳之变的太极图中的“S”形,这一连续变化并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线——“S”线,是太极的“生命线”。太极拳的弧线:走行及缠丝劲(螺旋劲)等都是依此而来。了此才能体会阴阳变化之真谛。

现在社会上研究拳术的都在考察太极拳到底是谁编创的,并为此争论不休。

太极生二仪_梅墨生太极桩_太极二仪四象八卦

武术界的一些学术权威认为太极拳的编创人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对此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因为陈王廷写的《拳经》里边没有太极这一名称,另外他的创拳依据是《黄庭经》,可太极拳不应该以《黄庭经》作指导思想,它应以太极图作指导思想,而太极图是陈抟传下来的。以前没有“太极拳”一词,“太极拳”一词早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人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现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尚需探讨。当然我没找到证明张三丰创拳的资料,史书上也没写他创拳,但有的书说他教过拳。我们就不管太极拳是谁创的,反正在应用太极理论指导太极拳方面,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的陈式、杨式、武式、岳式、孙式太极拳,基本是以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的。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真气、正气都是它。

太极拳用太极理论来阐述它的道理,指导它的体和用。从体用来讲,太极拳讲走弧形,走圈太极拳跟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这跟智能功的理论是一致的。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特征,其实很多拳术太极拳跟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讲胳膊拧转,只是不叫缠丝劲。不过太极拳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它是从太极立论来讲这个问题的。陈氏太极拳讲缠丝劲有逆缠丝、顺缠丝,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顺缠丝,大拇指往里一扣是逆缠丝。八卦拳讲滚,形意拳讲钻。滚钻落翻,胳膊都要转,一转不就是缠丝吗?太极拳书中有螺旋劲、缠丝劲、抽丝劲三个名词。缠丝劲是总的说法,什么正缠丝、逆缠丝,胳膊上缠丝、腿上缠丝、腰上缠丝。螺旋劲和抽丝劲就不能这么随便叫了。书中对此没有下定义。我在60年代练拳的时候琢磨过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进如螺旋,退如抽丝。进是螺旋劲,退是抽丝劲。螺旋劲是转圈往前进,用力往前钻。好比拧螺丝,得使劲摁着往里钻。胳膊往回一带这么转叫抽丝。直着抽丝丝就容易断,一边捻转一边往回抽,丝就不容易断。所以抽丝劲就是把几根丝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纺线时锭得转动,这样线才有劲;你若硬抽,线就容易断。所以抽丝劲是往回抽的时候转,螺旋劲是往前拧着转。

练太极拳有一个总的、很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气贴于脊。《太极拳论解》里边讲:“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这对智能功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可我们智能功功法里边没注意这个问题。尽管我们讲过一身备五弓,但没有强调气贴于脊,而太极拳非常强调这个问题。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强调气贴于脊?因为智能功讲混元气,强调气要充斥周身,而没有强调当中这个主干。另外智能功不练下丹田,直练中上二田,所以我们练三心并站庄时守肚脐,守混元窍。这有它的好处,看来也有它的不足。我觉得作为练功的基础来说,气贴于脊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练太极拳不讲别的,仅气贴于脊这一点就弥补了我们智能功的不足。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太极拳必须先要提及“无极”,无极母体!

太极拳必须先要提及“无极”,无极母体!

无极而太极的真实含义讨论太极拳必须先要提及“无极”,因为无极是练太极拳有素者打拳时要先进入的一种身心状态。我们再看看陈鑫对太极的论述:“太极者,生于无极也。无极、太极和虚灵这几个问题都是就入静状态而言的。

太极拳无极气功与太极有什么关系?

太极拳无极气功与太极有什么关系?

太极拳之无极气功四句诀为什么练太极拳还要练无极气功?所以我们练太极拳也要练无极气功。三、太极拳的气功四句诀与练功方法以上这四句诀中头三句是静养练习无极气功,后面一句是练习太极内功与发劲。

太极拳博大精深,始于何时尚有不同看法?

太极拳博大精深,始于何时尚有不同看法?

”太极拳的名言及拳谚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它们是智慧的结晶,这些名言及拳谚集健身、养生、技击于一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太极拳名言及拳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且语出多内容十分丰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

太极拳

05-13

正雷太极书院暨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特邀原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

正雷太极书院暨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特邀原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

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的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应用。第六、太极学说与传统学说的逐步融合,河洛、易经、八卦、阴阳、五行;2进制、5、6、8、10、12等数字周期;有机融合,无限覆盖。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先构建一张平面的静态图。一张太极图由半圆和圆,黑色和白色共同组成。使太极图不断旋转想使圆不断的旋转,那么就要分析,在圆旋转的过程中,半圆弧变化的规律,圆心的坐标变化的规律。